- 目錄
-
第1篇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遺址導游詞 第2篇福建景點草庵摩尼教遺址導游詞
第1篇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遺址導游詞
大家好,歡迎到草庵摩尼教遺址參觀。
距泉州市區(qū)南門外19公里的晉江余店蘇內村,有一座萬山峰,又名萬石山、華表山,為我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因古用草構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chuàng)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倫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為信仰基礎,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倫的宗教思想,創(chuàng)立了摩尼教。其教于唐代傳入泉州,稱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凈,反對黑暗和壓迫。
現(xiàn)代遺址為元代建筑物,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宋代摩尼教已在這里活動。明代禁絕,此處鄉(xiāng)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摩尼教寺緊依華表山麓,內有僧尼住持,原來庵前還有一座佛教寺,已廢,近年又重建,煥然一新?;?、果樹相映,風景十分優(yōu)美清凈,為一番別致景色。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為石構單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闊三開間,間寬167米,進深二間3.04米,屋檐下用橫梁單排華拱承托屋蓋,簡單古樸。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庵內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圓圈淺龕,直徑1.68米,坐像身長1.52米,寬0.83米,頭部比較特別。呈現(xiàn)輝綠巖(青斗石)顏色,長方形面孔0.32x0.25米,背有毫光射紋飾,呈現(xiàn)花崗巖石質,散發(fā)披肩,端坐蓮壇,面相圓潤,眉彎稍為隆起,嘴唇薄,嘴角線深顯,形成下額圓突,顯得安祥自如;身穿寬袖僧衣,胸襟打結帶,無扣,結帶用圓飾套束蝴蝶形,而向兩側下垂于腳部,雙手相疊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態(tài)莊嚴慈善,衣褶簡樸流暢,用對稱的紋飾表現(xiàn)時代風格。這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佛龕的左上角陰刻一段文字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舍本師圣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記。五行楷書,34字,字徑2. 5x2.5厘米。在右上角還有陰刻比較粗糙的文字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這些文字價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證,非??少F,同時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歷史材料。
在這草庵遺址前端的20米處,曾經出土一塊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殘瓷片。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徑18.5厘米,高6.5厘米,碗內底部在燒制時便刻有明教會三字,字徑6.5厘米左右,其他殘瓷片同樣分別刻有明、教、會三個字樣,這是當時泉州明教會活動情況的重要發(fā)現(xiàn)。宋未元初時燒制這種黑釉碗,在晉江磁灶為數(shù)較多,泉州市區(qū)近郊也有同類型的發(fā)現(xiàn),說明羅山草庵摩尼教遺址的文字記載與黑釉明教會的瓷碗相印證。泉州的摩尼教活動于元代是比較公開性的。說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為崇拜而盛行的。據(jù)傳有泉州十八位讀書士子住于草庵勤奮讀書,常于此顯現(xiàn)佛的形象,說是文殊菩薩的顯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兩側有弘一法師手書木刻對聯(lián)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顯影,史乘記載于此有名賢讀書。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奪取政權,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國號,但是又擔心明教威脅他的統(tǒng)治,即所謂又嫌其教門上逼國號,寅其徒,毀其宮。所以明初明教極盛一時又轉入秘密活動,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間崇拜。但仍于明正統(tǒng)年刻摩尼教的教義信條(稱四位-體)于摩崖上:
勸念
清凈光明,大力智慧。
無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統(tǒng)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書立。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泉州還有兩位著名詩人游覽草庵題詩于此:黃克晦(公元1524一1590,號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詩善書畫,著有《吾野詩集》等)
《萬石峰草庵得家字》
結伴遙尋太乙家,峨峨萬石映孤霞。
坐中峰勢天西側,衣上夢陰日半斜。
風榭無人飄翠瓦,云巖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駐蘇杭鶴,靜閉閑房共轉砂。
詩人黃鳳翔(1538-1614,號儀庭,止庵。泉州市區(qū)人,名士名宦)
《秋訪草庵》
琳宮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氣澄。
細草久湮仙峽路,斜暉暫作佛壇燈。
竹邊泉脈鄰丹灶,沿里云根蔓綠藤。
飄瓦頹垣君莫問,蕭然一榻便崚嶒
以上兩位詩人都把草庵當作道教宮庵看待。其詩中還出現(xiàn)太乙仙人和丹灶的詞句。
好了,今天我們參觀摩尼教遺址到此就結束了,歡迎大家再次光臨。謝謝!
第2篇 福建景點草庵摩尼教遺址導游詞
距泉州市區(qū)南門外19公里的晉江余店蘇內村,有一座萬山峰,又名萬石山、華表山,為我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因古用草構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chuàng)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倫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為信仰基礎,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倫的宗教思想,創(chuàng)立了摩尼教。其教于唐代傳入泉州,稱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凈,反對黑暗和壓迫。現(xiàn)代遺址為元代建筑物,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宋代摩尼教已在這里活動。明代禁絕,此處鄉(xiāng)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摩尼教寺緊依華表山麓,內有僧尼住持,原來庵前還有一座佛教寺,已廢,近年又重建,煥然一新?;?、果樹相映,風景十分優(yōu)美清凈,為一番別致景色。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為石構單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闊三開間,間寬1·67米,進深二間3.04米,屋檐下用橫梁單排華拱承托屋蓋,簡單古樸。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庵內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圓圈淺龕,直徑1.68米,坐像身長1.52米,寬0.83米,頭部比較特別。呈現(xiàn)輝綠巖(青斗石)顏色,長方形面孔0.32x0.25米,背有毫光射紋飾,呈現(xiàn)花崗巖石質,散發(fā)披肩,端坐蓮壇,面相圓潤,眉彎稍為隆起,嘴唇薄,嘴角線深顯,形成下額圓突,顯得安祥自如;身穿寬袖僧衣,胸襟打結帶,無扣,結帶用圓飾套束蝴蝶形,而向兩側下垂于腳部,雙手相疊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態(tài)莊嚴慈善,衣褶簡樸流暢,用對稱的紋飾表現(xiàn)時代風格。這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佛龕的左上角陰刻一段文字“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舍本師圣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記”。五行楷書,34字,字徑2. 5x2.5厘米。在右上角還有陰刻比較粗糙的文字“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這些文字價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證,非??少F,同時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歷史材料。
在這草庵遺址前端的20米處,曾經出土一塊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殘瓷片。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徑18.5厘米,高6.5厘米,碗內底部在燒制時便刻有“明教會”三字,字徑6.5厘米左右,其他殘瓷片同樣分別刻有“明”、“教”、“會”三個字樣,這是當時泉州明教會活動情況的重要發(fā)現(xiàn)。宋未元初時燒制這種黑釉碗,在晉江磁灶為數(shù)較多,泉州市區(qū)近郊也有同類型的發(fā)現(xiàn),說明羅山草庵摩尼教遺址的文字記載與黑釉“明教會”的瓷碗相印證。泉州的摩尼教活動于元代是比較公開性的。說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為崇拜而盛行的。據(jù)傳有泉州十八位讀書士子住于草庵勤奮讀書,常于此顯現(xiàn)佛的形象,說是文殊菩薩的顯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兩側有弘一法師手書木刻對聯(lián)“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顯影”,“史乘記載于此有名賢讀書”。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奪取政權,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國號,但是又擔心明教威脅他的統(tǒng)治,即所謂“又嫌其教門上逼國號,寅其徒,毀其宮”。所以明初明教極盛一時又轉入秘密活動,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間崇拜。但仍于明正統(tǒng)年刻摩尼教的教義信條(稱“四位-體”)于摩崖上。
正統(tǒng)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書立。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泉州還有兩位著名詩人游覽草庵題詩于此:黃克晦(公元1524一1590,號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詩善書畫,著有《吾野詩集》等)
《萬石峰草庵得家字》
結伴遙尋太乙家,峨峨萬石映孤霞。
坐中峰勢天西側,衣上夢陰日半斜。
風榭無人飄翠瓦,云巖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駐蘇杭鶴,靜閉閑房共轉砂。
詩人黃鳳翔(1538-1614,號儀庭,止庵。泉州市區(qū)人,名士名宦)
《秋訪草庵》
琳宮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氣澄。
細草久湮仙峽路,斜暉暫作佛壇燈。
竹邊泉脈鄰丹灶,沿里云根蔓綠藤。
飄瓦頹垣君莫問,蕭然一榻便崚嶒
以上兩位詩人都把草庵當作道教宮庵看待。其詩中還出現(xiàn)“太乙仙人“和“丹灶”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