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第1篇 海蝕奇觀導游詞鑒賞
蘇馬灣,山海相連的地方,灘緩沙細,空氣清新,明朝大將蘇子恒在此駐足,海島因此得名。歷經千年洗禮,海浪拍打著岸邊的礁石,將每一處石塊兒,都雕刻出了不同的樣子,仿佛在講述著千百個不同的故事與傳說。
這些礁石,大多集中在蘇馬灣和臥龍棧橋經過的地方,鬼斧神工,千姿百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在地質學上稱為海蝕地貌。海蝕,主要是由海浪造成,就是那些看起來好像少女般的柔弱浪花,借著大風大雨,隨著潮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厭其煩地拍打岸邊壯漢般的礁石,水滴石穿,就像美好的愛情修成正果,終于將偉大的作品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
云臺山上的海蝕地貌,曾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家的注意,是連云港市沿海的一大奇觀,從海拔5米到560米的山體上都有它的痕跡。在對岸港口的上方,有一個山峰叫大桅尖,是江蘇省的第二高峰,那上面便發(fā)現(xiàn)明顯的海蝕現(xiàn)象,一塊巨石上還附著了許多貝殼。古人想不明白為什么海里的貝殼能夠跑到山頂上,說它是從海邊飛上來的,便給這塊大石頭起名叫“飛來石”。這也顯示了千萬年前云臺山還在海底下,那塊大石頭就是滄海桑田的見證人。
我們漫步在臥龍棧橋,實際上就是沿著一條地質博物館的參觀路線在前進,同時又在一路欣賞大自然的雕塑展覽。對于海蝕地貌,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會有不同的情趣。
首先我們從傳統(tǒng)角度看,這些石頭都像些什么。大家看神龜探海,像不像《西游記》里的海龜,昂著頭,正準備出海迎接唐僧師徒。海馬登陸,就像一匹匹駿馬,從海上奔騰而來,聲勢浩蕩。這塊兒叫做群龍戲水,話說蘇馬灣的東南側就是著名的龍后宮。每當落潮時,幾道突起的巖脊如幾條石龍從海中躍起,仿佛在向山坡上爬去,蜿蜒曲折,栩栩如生。周圍那數(shù)不清的海浪石,大的像磨盤,小的像拳頭,正好組成一片神態(tài)各異蝦兵蟹將,這樣的景象,為蘇馬灣增添了一筆神話色彩。有一處被人們稱為曬經臺的巨石,突兀于海邊,層層疊疊百十道之多,就像經書疊放在一起,讓虔誠的信徒門都頗為震驚。
從當代角度看,海蝕地貌則多了幾分棱角,用雕塑的眼光來欣賞大自然的杰作,多多少少的會失去一點神話氣息。不看它像什么,而是看它有多美??此恼w效應和審美價值??此鼘Ω呱降暮魬?,也看它對大海起到的裝飾作用。把它當作一首詩來反復推敲,把它當作一幅畫左右復琢磨。每塊兒海蝕奇觀究竟像個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組成了多少美景,從而在心理上得到了很大的滿足。
當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兩種欣賞方法之間并不矛盾,側重一方也可以,兩種互補也不錯。相信見多識廣的各位游客朋友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海蝕奇觀,難得一見,趕快拿出相機,留下美景的照片吧!
第2篇 世界地質奇觀—阿斯哈圖花崗巖石林導游詞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現(xiàn)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國家4a級旅游區(qū)阿斯哈圖花崗巖石林園區(qū)。阿斯哈圖花崗巖石林位于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東北部大興安嶺山脈中南段的北大山上,距旗政府所在地經棚鎮(zhèn)150公里,是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八大園區(qū)最具代表性的一處。
“阿斯哈圖”是蒙古語,意為“險峻的巖石”。石林園區(qū)呈西北——東南方向展延,南北長5.5公里,東西寬3公里,占地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為1700米左右。
至于克什克騰,蒙古語意為“親兵”、“衛(wèi)隊”,原是成吉思汗賜給警衛(wèi)部隊的稱號。構成石林的巖石是花崗巖系列,俗稱北大山巖體。
它是在侏羅紀晚期,由地球內部的巖漿流出冷凝而形成,距今已有1.8-1.5億年的歷史了。花崗巖體主要是在冰蓋冰川的創(chuàng)蝕、掘蝕和冰川融化時流水的沖蝕作用下,由兩組近于垂直的節(jié)理和一組近于水平的節(jié)理切割而成。
因此,它不同于云南路南石林和新疆的雅丹地貌,是世界罕見的花崗巖石林。在第四紀冰川期的精雕細琢及巖漿活動、冰蓋卸載、氣候變遷、風蝕作用、人類活動等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阿斯哈圖花崗巖石林。
長期的風蝕、凍裂、化學與物理風化及重力作用,使得花崗巖石林不斷崩塌,大片的碎石板遍布,部分石林也因此變矮,或孤立,并最終消亡。按巖石成因不同,阿斯哈圖花崗巖石林主要有以下十種形態(tài):石林、石柱、石棚、石墻、石壁、石塌、石縫、石洞、石胡同及險石。
阿斯哈圖石林還留存著大量的冰川遺跡,主要有冰臼(巖臼)、冰蝕槽、冰川漂礫、冰川撞擊等現(xiàn)象。阿斯哈圖石林地處烏蘭壩草原與大興安嶺山脈的交界地帶,是高山草甸草原與原始次生林相接的生物帶,形成了獨特的高山濕地及森林景觀。
這里植被茂盛,植物種類繁多,因季節(jié)的不同而姿彩各異,可謂景隨時移,景因時轉。春季萬物復蘇,芳林吐蕊,沉睡一冬的石林在漫天新碧中,呈現(xiàn)出生機盎然的北國春光;夏季,百花爭艷,碧草連茵,將石林景區(qū)妝扮得美侖美奐;秋季,層林盡染,蓑草萋萋,在秋風蕭瑟中,只有石林遺世孓存,傲然孤立;冬季,白雪皚皚,鹿鳴呦呦,萬物凋蔽中,只有石林與藍天、白雪相互輝映,笑傲嚴冬。
阿斯哈圖生物種類繁多,獨特的生物景觀又為石林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經有關專家考證,在阿斯哈圖景區(qū)內共有49科、185屬、318種野生植物,其中喬木6種,主要是白樺、山楊、山荊子(俗名山丁子)、天目瓊花(花秋)、山榆、蒙古櫟(玻璃葒子);灌木類22種,主要有沼柳、五蕊柳、紅柳、虎榛子、稠李、遼山楂、鄉(xiāng)線菊、冬青等;多年生草本植物249種,其中藥用植物217種,其中較常見的有黃芩、芍藥、麻黃、柴胡等;飼用植物42種,有野豌豆、天藍苜蓿、針茅草、無芒雀麥等;觀賞植物25種,有百合、芍藥、刺梅、薔薇、金蓮花、銀蓮花等;可食用植物13種,有金針、蕨菜、山韭菜、山白菜、山芹菜、山草莓、山麻子等。
阿斯哈圖現(xiàn)有野生動物70多種,其中走獸主要有馬鹿、狍子、野豬、灰豹、狼、豬獾、黃鼠狼等;飛禽主要有雕、鷹、野雞、斗雞、松雞、烏鴉、野鴿子等;爬行類主要是蛇類,有腹蛇、金環(huán)蛇、無尾蛇等。阿斯哈圖石林園區(qū)共分為九仙女、栓馬樁、鯤鵬落草原、飛來石、五鼠拜月五個景區(qū)。
九仙女景區(qū)是阿斯哈圖石林中最大的一個景觀區(qū),它將石林之秀、石林之美、石林之靈、石林之形集于一身,是石林中的代表性景區(qū)。主要石景有:1.老君丹爐(兜率宮)在地質學上稱為角峰,是兩個以上冰斗后緣相互擠壓、剝蝕而形成的。
因海水和冰川的共同作用,使巖石的縫隙都變成弧形,巖石的邊緣呈流線形。你看,老態(tài)龍鐘的太上老君,胡子微微上翹,神情莊重地端坐在太師椅上,正目不轉睛地盯著爐里的仙丹沉思。
2.北京猿人它是兩組垂直的節(jié)理切割而成的花崗巖石柱。柱體直徑約6米,高約5米。
差異風化和重力作用形成了石柱的獨特輪廓:你看,那高高的顴骨,禿禿的額頭,寬而扁的嘴巴,不正是北京猿人在冥思遐想嗎? 3.月亮城堡這一片拔地而起的石林似古堡獨踞一方,傲視群倫,遠觀似新月出谷,故名月亮城堡。它是由古冰斗的花崗巖刃脊組成,垂直節(jié)理特別發(fā)育。
經長期的風化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頂部斷開的石墻。隨著風化時間的增長和風化強度的增大,裂隙不斷延伸拓寬,直至使石墻形成多個單獨的石柱。
石墻與石柱交叉林立,錯落有致,全長110米。4.將軍床這是花崗巖石柱倒塌殘留的底座,在地質學上稱之為石臺,是石林老年期的產物。
它的水平節(jié)理面平整,兩組垂直節(jié)理將其切割成菱形,似一床置于藍天碧草之間。將軍床長約4米,寬2-3米,高0.5米。
5.擎天雙柱地質名稱為“殘留石柱”,高約15米。它是冰川和海水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第四紀冰川時期,整個山梁都蓋滿了厚厚的冰,因為冰川是向下坡慢慢移動的,這就逐漸在山脊上閃開了縫隙,并不斷擴大。山脊上的巖石受冰川推倒和剝蝕的作用較小,所以才得以保留下來。
在它的頂部有冰川撞擊留下的石棚。6.蛇王戲羅漢冰川學上稱這類石林為刃脊或角峰,它是在古冰川長期作用下形成的,這個圓弧就是一個冰斗的后緣。
這組石景俗名羅漢 陣,眾羅漢面向北方,或坐或站或依,默誦經文;只有彌勒佛面南而坐,對其身后面目猙獰、欲吞之而后快的眼鏡蛇不理不睬,喻示“佛法無邊”。7.群魔圖從左向右依次是:骷髏魔、溺水魔、懸梁魔、自焚魔、自刎魔、飲鴆魔。
眾魔王猙獰聳立,睨視眾生,似在警示世人要潔身自愛,珍視生命。8.九仙女這一組石景地質學上稱之為“刃脊”,單體石柱稱為“殘留石柱”。
真正地質意義上的“刃脊”都是像刀刃一樣連體的山脊,為什么這里的刃脊卻是由一個又一個的石柱組成的呢?這主要是由于垂直和水平節(jié)理存在的原因。在古冰川時期,以垂直節(jié)理為單位,不能夠穩(wěn)定的巖垛都先后被剝蝕、冰推倒、冰脹或風化掉了,倒塌后的碎石被冰川運走,留下的部分經過冰蝕、水蝕、倒角、擴縫、穿透等自然現(xiàn)象的諸多加工,殘留下的部分在刃脊的位置上就發(fā)育成現(xiàn)在的石林、石柱。
九個石柱形態(tài)各異,風華獨具,似九位仙女翩然而舞。九仙女與月亮城堡隔山遙望,卻只能望“堡”興嘆,不得其門而入,唯有悵立山林與豺狼為伴。
9.二號石塌二號石塌原是一座三腿石墻,后經長期風化作用,在4000多年前的一次地震中倒塌形成的。冰川學則認為,在這個范圍內曾經有過一個“懸掛冰斗”,二號石塌正是冰斗的前緣。
冰斗的前行功能把石墻推倒、石塊撿起,一直運向前方。冰斗的表面又有滑石功能,會不斷地把冰斗后緣石墻上掉下來的石塊滑運到冰舌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石海。
這片石海的后端呈u型,與冰斗的冰舌相吻合。10.懸掛冰斗遺址所謂懸掛冰斗,就是因為地勢陡峭及狹窄等原因,所形成的冰斗相對較短,從下面看就像懸掛起來一樣。
這個冰斗的后緣是圓形的,直徑約80米,到冰舌的長度約為120米,前端冰高約5米。11.東方布達拉宮(石墻)這組石墻氣勢恢宏、巍峨壯觀、偏踞一隅,恰似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因其在東,故名“東方布達拉宮”。
它主要是在以下幾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是天氣寒冷,巖性較脆,巖石很容易被冰剝落下來。二是冰川在向下移動過程中,被剝落的巖石被冰帶走而露出新的巖石,新巖石將會被繼續(xù)剝蝕。
三是不同冰川期冰斗的重疊性;因緯度及地形等原因,本地區(qū)所發(fā)生的不同冰川期冰斗的位置幾乎重疊,因此使冰川對巖石的加工作用相疊加。四是年代的久遠性。
據專家學者介紹,一次古冰川時期的時間跨度大約在十萬年到一百萬年之間。
二、三百萬年前的第四紀冰期是地球的最后一個冰期。12.浮雕群這座石墻的水平節(jié)理與垂直節(jié)理分布均勻,后經過水涮、冰剝發(fā)育成了現(xiàn)在的饅頭垛形狀。
從遠處看,節(jié)理分明,線條流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出的杰作,真真令人類的雕刻家相形見絀,自嘆弗如。 13.別有洞天它是九仙女景區(qū)最西的一組石景,因兩端地勢開闊,巖石被海水涮蝕及冰川剝蝕的現(xiàn)象較為明顯,巖石的端部均發(fā)育成流線型,節(jié)理倒角和闊孔現(xiàn)象也非常嚴重。
如果在初秋的月夜,巖石在夜幕的映襯下呈現(xiàn)出褐色,一縷月光從洞內幽幽射出,映照在地上的丹花碧草之間,別有一番神韻。14.滿載而歸地質學上稱為“斷層巖”,它的水平節(jié)理發(fā)育的較好,垂直節(jié)理稀疏且不連續(xù),因此風化較慢,形成低矮狹長的石墻。
石墻長32.7米,寬2米,高6米。遠觀似一艘乘風破浪、遠航歸來的輪船。
15.石棚地殼上升使巖石升出海面的過程中,海水對巖石實施凍脫和涮蝕,因地殼上升并不是勻速的,可以在某一高度上停留若干年,海水在這一時間對巖石的加工作用相疊加,致使在某一水平線上巖石的掏空現(xiàn)象較為突出,這就形成了石棚。16.平衡石(殘留巖柱)它是原生的巖石經多年水涮冰剝才得以形成的,而不是冰川漂礫或其它后天原因造成的。
此石上端重60多噸,經測算它的不平衡著力不超過100公斤。17.三角胡同它是由冰川冰斗不同方向的運動而形成的。
巖石南面的冰斗方向是向南的,對冰斗后面的巖石只有剝蝕作用而無推移作用。而在向東的冰斗兩側卻有較強的推移作用。
這樣,一端冰斗移動而另一端不動,就形成了這種三角胡同。18.石林迷宮石林迷宮是由高大的石墻、狹長的石縫及奇特的石洞等組成。
其中石墻由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的花崗巖風化而成。石墻風化倒塌后形成狹縫(一線天),最窄處僅80厘米。
在石墻的下部,由于風化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石洞,入口處直徑約2米,向內逐漸變小,出口處僅30厘米。在石墻兩側可通過石洞彼此相望。
如在月黑風高之夜,則首尾不能相望,就如希臘王子智殺牛頭怪的迷宮。拴馬樁景區(qū)的主要特點是偉岸和挺拔,它主要由原始次生白樺林、高山草甸植物體系和花崗巖殘留巖柱組成。
主要景觀有:1.書山這是一組規(guī)則的柱狀石墻,巖體中垂直節(jié)理均勻,風化后形成方格狀石墻。全長90米,高10米左右,似一摞摞擺放整齊的巨書,故名。
2.雙足寶鼎石柱基座相連,上大下小,上重350噸,頂面布滿了大小不一的冰臼。它是經過長期的風蝕和磨蝕作用,使兩石柱發(fā)育規(guī)模不等,表面不斷圓化,最終形成頂部分離、底座相連的石柱。
3.三結義兩組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經長期的風化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三個相鄰石柱。在迎風面上風蝕作用強烈,其下部可見風蝕洞穴。
右邊的石 柱為典型的風蝕蘑菇。每個石柱直徑3-5米,高10米左右。
由于底部相連,形似三位一體,又像三位異姓兄弟在焚香結拜。4.拴馬柱拴馬樁是阿斯哈圖石林的代表石景之一,基座長21米,高26米,直徑約6米,垂直下端部的重量有2500多噸。
它是由疏密不同的節(jié)理使巖石形成抗風化能力不同的巖塊,經長期的風化作用和重力崩塌作用而形成的“l(fā)”形石柱。飛來石景區(qū)主要突出了石林的輕靈、俊秀之美,主要景觀有:1.臥虎石靜臥在山岡上的這一組石景就是臥虎石,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呈現(xiàn)出不同的姿態(tài),從它的正面看,虎口里銜著剛剛獵獲的食物,正待享用。
2.飛來石它是由兩組垂直節(jié)理切割而成的菱形花崗巖石柱。長3米,高約6米。
近水平節(jié)理與坡角一致,約20度。底部南面僅局部與地面接觸,似遠處飛來的巨石,故命名為“飛來石”。
鯤鵬落草原景區(qū)主要突出了石林的高大厚重,主要景觀有:1.姊妹峰這是一組花崗巖風蝕柱?;◢弾r下部的水平節(jié)理發(fā)育,風化較弱而形成石墻。
上部沿垂直貫通節(jié)理風化崩塌后形成兩個單獨的石柱,高度分別為13米和14米。長期的風蝕作用使兩石柱呈渾圓狀粗細不均的形態(tài),似相依相偎的草原姊妹。
2.鯤鵬落草原(特形花崗巖體)花崗巖中不均勻地發(fā)育著水平節(jié)理和垂直節(jié)理,上部巖體較底層風化嚴重,下部近水平節(jié)理順坡向傾斜。差異風化后的巖體形態(tài)酷似一只落在草原上的鯤鵬。
整個巖石長29米,寬24米,頭部高近20米。鯤鵬展翅九萬里,棲居草原不思歸。
翹首而臥的鯤鵬與藍天、草原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 3.北天門這一組似中門洞開,列隊迎賓的石景就是北天門。
它原是一處石棚,在兩個石門中間倒塌的巖石原是橫在上面的門楣,后來由于風化或地震的作用才塌落下來的。五鼠拜月景區(qū)主要突出了石林形象美及植物景觀與石林景觀的結合美,主要景觀有:1.螳螂石螳螂石面向東方,張口舉螯,蓄勢待發(fā)。
據專家講,在古冰川時期,這個區(qū)域內曾發(fā)育過幾個冰斗,“影背山”是個大冰斗,冰舌長度超過400米,后緣高近20米。螳螂石處曾有過一個懸掛冰斗,其長度只有100米左右。
它前端的亂石灘就是冰斗倒塌后形成的。2.南天門南天門更加雄偉壯觀,與北天門遙相呼映,共同守護著這一方圣土。
3.城市風光它是由兩組垂直節(jié)理切割而形成的四個花崗巖石柱,單個石柱長3-4米,高5米,水平節(jié)理發(fā)育而垂直節(jié)理疏松,排列錯落有致,遠看似一棟棟高樓林立,只是它們不是由人工雕琢的,而是古冰川刨蝕而成。4.叉車石花崗巖巖體中水平節(jié)理發(fā)育,垂直節(jié)理傾斜,底部由于重力作用而倒塌,形成叉車形狀,故名。
叉車石長約6米,寬約4米。5.五鼠拜月這一組石景形似五只老鼠在對月叩拜,其中一只小老鼠因為太小了,還趴在媽媽的背上,對外界的一切都不理不睬,任憑大鼠三跪九叩,兀自呼呼大睡。
女士們、先生們,阿斯哈圖多奇景,地質公園醉游人,今天游覽開眼界,來日再訪帶親朋!祝大家旅途愉快!再見!
第3篇 大小洞天(海山奇觀)旅游區(qū)導游詞
朋友們,大小洞天旅游區(qū)與南山佛教文化苑相毗鄰,同在南山,濱臨南海。作為旅游勝地,大小洞天旅游區(qū)開發(fā)較早,原來自成一體,1999年5月通過資產重組,成了南山文化旅游區(qū)的一部分。
大小洞天旅游區(qū)原稱海山奇觀旅游風景區(qū),面積377公頃,同南山佛教文化苑共處南山腳下,沿濱海路相距僅七公里。山上植被茂密,風景秀麗,近三萬株龍血樹(南山不老松)郁郁蔥蔥。山中有清澈泉水和各種野生動物,山下七公里海岸線婉蜒曲折,遍布神工鬼斧、肖形狀物的石景,因此而自古以來被稱為'海山奇觀'。
早在南宋時代,先后在崖州任知州的周康、任知軍的毛奎即相繼開山拓景,把這里開辟為旅游勝地,至今已800多年??梢哉f,這是古代由政府官員重視并進行建設的最古老的旅游點。當年的崖州治所在現(xiàn)在的三亞市崖城鎮(zhèn),離這里只十多里路。據記載,他們不走旱路,卻泛舟繞海而來,再舍舟登岸,可想那時南山腳下林木何等茂密。毛奎對南山一往情深,卸任之后不回朝庭述職,不回鄉(xiāng)與家人團聚,卻隱入南山,終其一生。后人曾在這里修廟祭祀他。元明清以來,這里游者相續(xù),詩文滿山,被推祟為崖州八景之首,一說曾被譽為珠崖第一山水名勝。風景區(qū)內至今尚留有'小洞天''釣臺''海山奇觀''仙梯''仙人足''試劍峰'等摩崖石刻,是海南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
大小洞天旅游區(qū)以道教文化為主題。洞天福地本就是道教的概念。這里融熱帶風光、保健旅游、康復養(yǎng)生、休閑度假為一體。按照規(guī)劃,這里將建設大門景觀區(qū)、道教文化區(qū)、南溟奇甸風景區(qū)、小月灣休閑區(qū)和綜合區(qū)等部分。
進入景區(qū),我們首先會看到一座紀念鑒真東渡的大型雕塑,鑒真和尚和陪著他第五次東渡的弟子祥彥、思托,日本留學僧榮害、普照等人的形象高大凝重,表現(xiàn)出高遠的志向和堅強的意志。
再往前行,到了濱海處,只見一塊巨石上刻有'小洞天'三個大字,這是本景區(qū)代表性的景觀。'小洞天'由許多大小不一的礁石所組成,洞口一側有一塊石頭叫'蛤蟆石',好像是大青蛙仰望藍天。順著蛤蟆石上行,就是'釣臺'。'釣臺'兩個大字已經有700年的歷史了。一路前行,海灘上許多石景的天然造型奇趣無窮,令人嘆為觀止,您盡管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把它們物化、人格化。沿海邊小道繼續(xù)行進,前面就是本景區(qū)的另一股景'海山奇觀'了。只見海天遼闊,山勢峻峭,樹綠山青,海碧沙白,果然是海山奇觀。宋代吉陽軍知軍毛奎在此開山筑路,修亭掛匾,摩崖題詠,刻石點景,為'小洞天'和'釣臺'命名,并以'海山奇觀'為景區(qū)總名。這里的'海山奇觀'四個大字就是毛奎寫的。由此處登天梯,繞巨石,可見一高一低兩塊直指藍天的長石,這就叫'試劍石'。傳說是古代的周康和許源兩位得道的游士在此練劍時所劈。
1993年4月17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海南,曾到此一游。面對飛花激雪、碧波萬頃的南海,總書記于景區(qū)內欣然命筆,題寫'碧海連天遠,瓊崖盡是春'這一佳句,以寄托對海南的殷切期望。江總書記的題詠,后由石工刻于景區(qū)內海濱巨石上,熠熠生輝。
在景區(qū)披滿綠色的山坡上,長著一片片樹干粗壯、葉呈披針型、沒有細樹枝的奇特的樹,這就是龍血樹,雅稱'南山不老松'。傳說龍血樹是盤古開天地時被荊棘利傷,血灑南山而長出來的。傳說歸傳說,龍血樹被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樹齡很高,已屬瀕臨滅跡的珍稀樹種,卻是真的。在三亞市南山一帶,生長著6萬多株龍血樹,其中大小洞天旅游區(qū)就有3萬多株,郁郁蔥蔥,蔚為壯觀。樹齡有的已達2000多年,最長的有6000年以上,因此說它是'不老松'毫不夸張。據說在中國只有海南三亞和云南西雙版納生長這種樹,其樹脂可制成貴重的藥材。南山文化旅游區(qū)采取多種科學措施挽救、保護這一珍稀樹種,把它作為旅游區(qū)的景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