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管理范文網(wǎng)
當前位置:工作總結 > 總結大全 > 總結范文

古文總結(四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30 13:15:02 查看人數(shù):17

古文總結

【第1篇 工作總結古文詩詞

《工作總結古文詩詞》是好的范文,感覺很有用處,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古詩詞活動總結

古詩詞競賽活動總結

11月30日午自習,2-6年級如期舉行了古詩詞競賽活動。本次活動班主任能夠高度重視,達到了豐富語言積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yǎng)的目的,促進了我校書香校園的文化建設。能夠有系統(tǒng)地背誦經(jīng)典詩文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據(jù)中學的老師反映,從我校畢業(yè)的學生在中學背誦這一項很占優(yōu)勢,希望老師們能堅持下去,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學生的發(fā)展。

優(yōu)點:

1、師生高度重視,能夠充分利用假期及課前五分鐘積極背誦,全校平均分均超過了90分。

2、多數(shù)學生字跡比較工整,對古詩的背誦比較扎實。不足:

1、個別班級的部分學生對古詩掌握情況不扎實,假期沒有完成古詩背誦任務。

2、個別學年班與班之間的成績差距較大,可以看出班主任的重視程度各不相同。

3、對上學期文中的古詩要求背誦,個別班主任忽視了這一點要求。

建議:

背誦古詩文不能單單依靠假期,在平時應該有組織有計劃的引領學生背誦,可以以“每周一詩”的形式積累,這樣

既減輕學生背誦的負擔,范文寫作又達到了積累的目的。班級獲獎情況如下:

二年級:第一名 2·2第二名2·

三年級:第一名 3·1第二名3·2 第三名3·2四年級:第一名 4·2第二名4·

五年級:第一名 5·2第二名5·

六年級:第一名 6·1第二名6·2

本次活動推動古詩文經(jīng)典誦讀活動的深入廣泛開展。傳承了祖國的文化積淀,更使學生體會到祖國文化的燦爛及蘊涵在其中的中華美德、民族精神,激發(fā)了愛國之情。

【第2篇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古文知識點總結

導語高二時孤身奮斗的階段,是一個與寂寞為伍的階段,是一個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階段。但它同時是一個厚實莊重的階段。由此可見,高二是高中三年的關鍵,也是最難把握的一年。為了幫你把握這個重要階段,高二頻道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古文知識點總結》希望對你有幫助!!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一、通假字

曲終收拔當心畫(畫通劃)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齒梳)

二、古今異義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婦(老大:古:年紀大了今:長子、長兄等)

又聞此語重唧唧(唧唧:古:嘆息聲今:一般指蟲鳴)

因為長句(因為:古:因此寫了今:表原因)

暮去朝來顏色故(顏色:古:容貌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聲(向前:古:剛才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詞多義

(1)言

感斯人言(言:話語)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說)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為

因為長句(v寫、作)

初為霓裳后六幺(為:彈奏)

為君翻作琵琶行(為:介詞,為、替)

(4)暫

凝絕不通聲暫歇(暫:副詞,短暫)

如聽仙樂耳暫明(暫:副詞,頓時、忽然)

(5)幽

別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難(幽:形容低微,隱晦,不暢達)

野芳發(fā)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昏暗)

(6)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語:說話,回答)

今夜聞君琵琶語(語:曲)

(7)暗

尋聲暗問彈者誰(輕聲地)

別有幽愁暗恨生(隱藏的)

偏聽則暗(糊涂,愚昧)

四、詞類活用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詞作動詞,擺酒席)

歌以贈之(歌:名詞作動詞,作詩)

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輕:形容詞作動詞,看重、輕視)

五、文言句式

1、倒裝句

轉徒于江湖間(于江湖間,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

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

2、省略句

問其人,本(是)長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彈數(shù)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動句

感斯人言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剛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毋”,不要)

(2)無失其時(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通“斑”,此處指頭發(fā)花白)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僅僅)

2.特殊詞義

(1)河內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鄰國之民不加少(副詞,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過)

(4)數(shù)罟不入洿池(細密)

3.一詞多義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前一個為動詞,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

(2)數(shù)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譯(幾,若干)

數(shù)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數(shù)目)

扶蘇以數(shù)諫故(屢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

(4)勝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的)

(5)發(fā)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打開)

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百發(fā)百中(發(fā)射)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窮兵黷武(軍事力量)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

草木皆兵(士兵)

4.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敲鼓)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5、古今異義

(1)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黃河今:泛指河流)

(2)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兇惡,厲害)

(3)棄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

(4)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保養(yǎng)身體)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憑借今:表示同意,認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為這樣,而意為卻今:轉折連詞)

(7)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歸咎今:沒有罪過)

二、文言虛詞

1.而

(1)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棄甲曳兵而走

(2)連詞,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連詞,表轉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4)連詞,表并列: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2.其

(1)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里”:則移其民于河東

(2)代詞,作定語成分:移其粟于河內(代河東的)/無失其時(它們的)

3.之

(1)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寡人之于國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結構助詞,的:察鄰國之政/王道之始也

(3)襯音助詞,無義:填然鼓之/樹之以桑

⑷代詞,作賓語成分:申之以孝悌之義(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說的事)

4.焉

(1)句末語氣助詞:盡心焉耳矣

(2)代詞: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詞,這樣:河東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詞詞尾,相當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詞,對于:寡人之于國也

(2)介詞,表比較,比: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介詞,在: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斷)

(3)非我也,歲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問句

(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問代詞,與“也”連用,表疑問)

(2)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疑問代詞“何”與“如”連用,表疑問)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疑問代詞“何”在此表示反問)

3.省略句

(1)(寡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語“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棄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語“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當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語“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省去主語“孟子”)

(6)(國家)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語“國家”)

(7)(王)則日:“非我也,歲也?!?省去主語“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裝句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于鄰國多,介詞賓語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介詞賓語后置)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詞賓語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勸學》荀子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輮以為輪(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通“又”,再;通“曝”,曬)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通“性”,資質,稟賦)

2.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以為,古義:把……做成;今義:認為)

(2)金就礪則利(金,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博學,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淵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參:古:驗,檢驗今:參加,參見)

(6)非蛇鱔之_無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詞類活用

(1)動詞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使……彎曲)

(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其曲中規(guī)(彎曲的弧度)

(3)名詞作狀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4)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這種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數(shù)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專一)

4、一詞多義

(1)絕

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斷)

以為妙絕(到了極點)

佛印絕類彌勒(非常)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終止)

(2)假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憑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與_對,不真,假裝)

(3)聞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聽見)

博聞強記(見聞、知識)

不能稱前時之聞(聲譽、名聲)

(4)強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大,強健)

挽弓當挽強,用劍當用長(有力的弓)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有余)

乃百強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強)

(5)望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向遠處看)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圓之時,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虛詞

1.而

⑴連詞,表修飾:吾嘗終日而思矣/吾嘗跂而望矣

⑵連詞,表轉折: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⑶連詞,表并列: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連詞,表承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連詞,表遞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于

(1)介詞,從: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2)介詞,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3)介詞,表對象,可以不譯: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詞:青,取之于藍(代靛青)/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⑶助詞,的:非蛇蟮之_,無可寄托者

⑷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不如須臾之所學

4.焉

⑴兼詞,于之,從這里: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⑵句末語氣助詞,了: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斷)

(2)非蛇蟮之_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為輪(分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省介詞“于”)

3.倒裝句

(1)青,敢之于藍,而青于藍(于藍取之、于藍青,介賓后置)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己參省,介賓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賓后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定語后置)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詞結構后置)

《過秦論》賈誼

一、實詞

1、通假字:(讀本字音)

約從離衡(通“橫”)

合從締交(通“縱”,合縱)

制其弊(通“敝”,困頓,失敗)

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呵問)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贏糧而景從(通“影,像影子一樣”)

百有余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懾)

始皇既沒(通歿,死)

2、古今異義

(1)以為桂林、象郡(以為:古:把..作為今:認為)

(2)_漂櫓(櫓:古:盾牌今:指劃船的工具)

(3)贏糧而景從(贏:古:背負、擔負今:獲勝,獲得)

(4)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東:古:崤山以東今:山東省)

3、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狀語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

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內、外:對內、對外)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東、向北)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云、響、景:像云一樣、像聲音一樣,像影子一樣)

②名詞作動詞

履而制六合(履:登上)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繩: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子孫帝王萬事之業(yè)也(帝王,稱帝,稱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③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動詞的使動用法

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連橫而斗諸侯(斗:使……爭斗)

_漂櫓(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諸侯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滅亡)

⑤形容詞作名詞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險固的地勢)

⑥形容詞作動詞

尊賢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詞使動用法

會盟而謀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變弱,削弱)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⑧形容詞作動詞

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困,處于困境之中)

4、一詞多義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過秦論》:(_)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規(guī)模)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后漢書·張衡傳》:(制造、制作)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壓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論》:(統(tǒng)率、指揮)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養(yǎng)足以事父母《齊桓晉文之事》:(規(guī)定、制定)

(2)亡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逃跑、逃脫)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丟失、失去)

燕雖小國而后亡《六國論》:(滅亡、消亡)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赤壁之戰(zhàn)》:(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過秦論》:(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通“無”,沒有)

吞二周而亡諸侯《過秦論》:(使動用法,使……滅亡)

(3)固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過秦論》:(牢固、堅固(的地勢))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鞏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堅持、堅決)

吾固知公子之還也《信陵君竊符救趙》:(本來、原來)

_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固執(zhí)、頑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固然、誠然)

(4)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丟失)

蒙故業(yè),因遺策(遺留下來的)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wei,給)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遺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銳利、鋒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使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有利、條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山河《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利益、好處)

(6)度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規(guī)章制度)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計算)

【第3篇 九年級歷史人類起源與上古文明知識點總結

一:史前時期的人類:

1、原始人類的出現(xiàn):

(1)、迄今為止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出土于非洲。

(2)、南方古猿是人類巳知的直系祖先。

(3)、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

(4)、最早的猿人化石是印度尼西亞的爪哇人化石。

2、三大人種的形成:

(1)、世界三大人種是: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

(2)三大人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那種'白種人是天然的優(yōu)等民族,而有色人種是天然的劣等民族'的觀點是錯誤的。

3、氏族社會:

(1)、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進入氏族社會。

(2)、氏族社會分為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中,婦女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人們的血緣按母親來維系,人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3)、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的根本原因是: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使婦女在生產(chǎn)中取代男子占主導地位。父系氏族社會晚期,出現(xiàn)了私有財產(chǎn),貧富分化,產(chǎn)生了私有制和階級,原始社會走向解體。

二: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1、金字塔:

(1)、亞非上古四大文明:埃及、兩河流域、印度、中國。(四大文明古國是: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

(2)、古埃及奴隸制國家出現(xiàn)于前3100年,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階級社會的地區(qū)之一.....初三歷史知識點更多內容,

【第4篇 高一語文必修四古文知識點總結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2、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

4、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6、不顧思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7、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旃”通“氈”,毛織的氈毯)

8、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10、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11、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1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亡”通“無”,沒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14、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霑”通“沾”,沾濕。“衿”通“襟”,衣襟?!皼Q”通“訣”訣別,辭別。)

15、請畢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歡”,歡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jīng))

17、陰知_黨名姓,一時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員”通“圓”,直徑;“尊”通“樽”,酒杯)

古文總結(四篇)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2、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4、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相關古文信息

  • 古文總結(四篇)
  • 古文總結(四篇)17人關注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2、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4、秦自繆公以來 ...[更多]

總結范文熱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