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第1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有1841個字,預計閱讀時間為5分鐘,共有210位用戶關注,54人點贊!
[摘 要]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從疑問開始。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課文內(nèi)容,問得好、問得巧、問得精。精彩的課堂提問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課堂提問 思維能力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7-053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揮提問的作用,精心設計問題,用疑問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情境式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從兒童思維特點來看:小學生的思維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在教學中,我們要經(jīng)常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提問。例如,在《黃山奇石》這一課中,有“猴子觀?!钡拿鑼?,“猴子”是指山頂上像猴子一樣的一塊巨石,“?!笔侵干介g像翻滾的波浪一樣的云霧。那么“猴子觀?!睍r的情境會是怎么樣呢?經(jīng)過情境式提問啟發(fā),學生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這只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云海驚呆了?!薄斑@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嚇壞了?!薄斑@只猴子望著翻滾的云海在沉思?!睂W生形象思維的火花迸發(fā)出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了形象思維能力。
二、比較式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對比思維能力
對比思維是通過對兩種相同或是不同事物的對比進行思維,尋找事物的異同及其本質(zhì)與特性。比較式提問,是指將相互聯(lián)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對比而設定的提問,旨在使學生認識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如學習了寫景的課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讓學生對比:讀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從感受中體會景物所表現(xiàn)的獨特的美。又如從方法上設計對比的問題:《琥珀》和《黃河象》這兩篇課文在敘述順序上有哪些不同?通過比較,學生不僅掌握了這兩篇課文的寫作順序,還從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寫作方法,對寫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三、發(fā)散式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發(fā)散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采用發(fā)散式提問,教師要精心選擇一些發(fā)散點,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cè)面,不同切入點思考。比如,在學習《小鴨子得救了》這道說話練習題時,要求學生看圖編故事,說說是誰用什么辦法把小鴨子從坑里救出來的。在學生理解了畫面之后,教師問:“誰來救小鴨子?用什么方法救?”學生活躍了:“小猴子把竹竿伸進坑里,讓小鴨子抓住竹竿上來?!薄爸窀吞?,小鴨子抓不住,還是大象用鼻子把小鴨子卷上來。”“也不行,大象鼻子力量太大,會卷得小鴨子喘不過氣來,還是小熊用自己的小水桶到河里提水,灌到坑里,讓小鴨子自己鳧上來。”“那也不行,灌進去的水太少,被土吸干了……”學生們不一會兒講出了十余種方法,既練習了說話,又學會了從多角度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大大拓寬了學生的思維角度。
四、漸進式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遞進思維能力
遞進思維就是以目前的一步為起點,以更深的目標為方向,一步一步達到深入的思維。如教《三顧茅廬》時,教師可以在板書課題后問學生:“看到課題之后,想知道什么?”學生踴躍發(fā)言:“‘顧’是什么意思?”“誰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去干什么?”“為什么要三顧茅廬?”學生的問題很多,教師不用急于解答,而是讓學生自讀課文。學生讀完課文之后,教師問:“現(xiàn)在你們知道了什么?”學生發(fā)言爭先恐后:“我知道劉備和關羽、張飛去請諸葛亮出山?!薄處熡謫枺骸澳銈冞€想知道什么?”學生問:“為什么要請諸葛亮出山?”“劉備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請諸葛亮的?”……這時,教師讓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剛才的問題。讀完之后,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通過這樣一步步漸進式的提問,學生的遞進式思維得到了充分地訓練,也加深了思維的深刻性。
五、爭辯式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很多問題光靠一種思維方式是不能解決的,必須有多種思維方式綜合運用才能解答。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經(jīng)常鼓勵學生發(fā)問、爭辯。如教學《田忌賽馬》時,有的學生就提出,孫臏變換了馬的出場順序,使田忌取得了第二場賽馬的勝利。但孫臏違反了競賽規(guī)則,理由是:因為上等馬必須對上等馬,中等馬必須對中等馬,下等馬必須對下等馬。有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反駁:“不會的。如果違反了競賽規(guī)則,齊威王難道不會提出來嗎?怎么有可能認輸呢?”有的學生提出:“當田忌的劣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時,難道齊威王看不出來嗎?不會重新調(diào)整馬的出場順序嗎?這么死板的人怎么指揮打仗呢?怎么當大王呢?”有一個學生持不同意見:“齊威王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輕視對手,根本不看哪匹馬對哪匹馬比賽。再說,以前當大王的人不一定就聰明?!庇械膶W生提出:“齊威王會提出再賽一次嗎?”有的學生說會,有的說不會。通過爭論,學生充分參與了爭辯的過程,明白了作者的意圖,鍛煉了綜合思維能力。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第2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303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8分鐘,共有190位用戶關注,49人點贊!
教學目標
1.會計算古典概型概率,體會概率的意義.
2.操作摸球、擲幣、抽牌等試驗,經(jīng)歷觀察、比較、猜測、推理、交流、討論等活動過程,學會計算概率的方法.
3.感受數(shù)學活動的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體驗概率知識的應用價值,發(fā)展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意識與樂趣.
教學重點
體會概率的意義.
教學難點
1.位置:概率的計算.
2.成因診斷:
(1)在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中雖然有了一些對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體驗,但那些都是感性的、粗線條的;現(xiàn)在遇到用具體的數(shù)刻畫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要計算概率,要用數(shù)字“說話”,方法他們難適應,計算也感到?jīng)]有頭緒.
(2)弄清某事件發(fā)生的可能結(jié)果數(shù)和所有事件發(fā)生的結(jié)果數(shù)是計算概率的前提,對于較復雜的情形,學生思維的不縝密會出現(xiàn)統(tǒng)計遺漏或重復,失誤影響著他們的學習信心.
3.破解對策:
(1)針對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特點,設計問題由簡單到復雜,先易后難,讓學生逐漸積累活動經(jīng)驗和求解規(guī)律.
(2)對于復雜情形的事件,重視統(tǒng)計前的點撥和解題中的排查,減少失誤的機會,促進學生的成功體驗.
教學過程
一、游戲開場,激情引入
你與同桌玩“石頭、剪子、布”游戲,如果第一次你決定出“剪子”手勢,同桌隨意出,那么,你贏得可能性有多大?
我的思考:這是一個生活中常見、隨時隨地能做且老少皆宜的游戲.無論學生憑經(jīng)驗分析還是實際演練,都不難知道在總共發(fā)生的三種情形中,贏的可能只有一種,占13.此時,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13”準確表達了你贏的可能性的大小,稱為贏得該游戲的概率,通常用一個字母p表示.即:
p(贏得游戲)=13.
妙趣橫生的生活游戲順應學生的天性,在看似不經(jīng)意的比劃中,概率的出現(xiàn)自然而鮮明.
還可以進一步設問,你與同桌出相同手勢的可能性是多大?一氣呵成還是稍后在第二環(huán)節(jié)學習概率后再解答,對學生來說都不困難.
二、摸球試驗搭臺,概率“登場”
1.在一個不透明的盒子里裝有一個紅球和一個白球,他們除顏色外完全相同.你隨便摸出一球,可能是什么顏色?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多大?
思考:教科書為了介紹“概率”編寫的游戲,大多是“摸紅球”試驗,但一般不僅有紅、白兩個球,有的裝紅、白兩色球各若干個,有的裝紅、白、黑等多色,是從較復雜情形和普遍意義上定義概率,目的是約簡過程,節(jié)省筆墨,突出一般性.如果考慮到學生知識儲備不足以及思維的跨越過大,可以用這個最簡單的試驗鋪墊,設一步“臺階”再操作下面這個教材編排的游戲.
2.在一個不透明的盒子里裝有三個紅球和一個白球,他們除顏色外完全相同.你從盒中任意摸出一球.
(1)猜測可能是什么顏色?問問同伴的看法.
(2)現(xiàn)將每球都編上號碼,分別記為1號球(紅)、2號球(紅)、3號球(紅)、4號球(白),那么,摸到每個球的可能性一樣嗎?
(3)若任意摸出一球,說出所有可能的結(jié)果.
思考:這是游戲1的變式,親手操作也不困難,可用黃、白乒乓球,有色玻璃球甚至彩色巧克力豆替代.游戲可四人一組進行,組長主持,先獨立想象、猜測,寫出結(jié)論.然后逐人試驗多次,在匯總試驗結(jié)果后與剛才的猜測驗證,討論交流對自己猜測與試驗結(jié)果偏差的解釋.這樣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體會概率的意義,認識“大量重復試驗”的必要,也會消除生活中某些錯誤經(jīng)驗,享受合作學習的成果.
學生能答出:所有可能出現(xiàn)的結(jié)果有4種,摸到紅球的可能的結(jié)果有3種(1號球、2號球、3號球),可能性是34.同理,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14.
3.學生閱讀教材上概率的定義與表示.
在游戲中,34表示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命名為摸到紅球的概率.概率用英文probability的首寫字母p來表示,即:
p(摸到紅球)=34.
一般地,事件a發(fā)生的概率
p(a)=a發(fā)生的可能結(jié)果數(shù)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jié)果數(shù).
于是,必然事件發(fā)生的概率為1,記作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發(fā)生的概率為0,記作p(不可能事件)=0;如果a為不確定事件,那么0≤p(a)≤1.
思考:試驗為概率搭臺,情境為學習激趣,而嚴格的數(shù)學概念還不能一味讓學生探究、概括,只要學生通過認真讀教材,能夠理解概念表達的意義,與已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順暢的同化、接納,再留出一定時間讓他們記憶,有不懂的地方請教優(yōu)生和老師,也就能達到要求.隨后將出現(xiàn)利用公式計算概率的練習,也不要讓學生套用公式,死記硬背.
三、變換場景,變式訓練
1.任意擲一枚均分的小立方體(立方體的每個面上分別標有數(shù)字1,2,3,4,5,6),“數(shù)字3”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偶數(shù)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我的思考:在可能性的學習中,學生借助大量重復試驗,已獲得本類問題的正確結(jié)果.這里不必試驗和猜測,需引導學生判斷出,所有可能出現(xiàn)的結(jié)果有6種:1朝上,2朝上,3朝上,4朝上,5朝上,6朝上,每種結(jié)果出現(xiàn)的概率都相等,其中,3朝上的結(jié)果只有1種,偶數(shù)2、4、6朝上的結(jié)果共有3種,因此:
p(3朝上)=16;p(偶數(shù)朝上)=12.
2.“田忌賽馬”是一個喜聞樂見的歷史典故,田忌在上、中、下三匹馬都不敵齊王同級別的三匹馬的不利條件下,巧用計謀以2∶1贏得了比賽.如果重新比賽,齊王將馬按上、中、下的順序出陣,田忌的馬隨機出陣,請你來推算,田忌獲勝的概率是多大?
思考:戰(zhàn)國趣聞用數(shù)學演繹,學生始料未及卻興致勃勃,大大激活了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思維馬上活躍起來.
但氣氛一會便沉寂下來,排兵布陣我們是頭一次,裁決還不是那么簡單,學生對復雜的情形往往梳理不清.這時需教師點撥,引導他們列表直觀寫出齊王與田忌賽馬對陣的所有情形.
齊王的馬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田忌的馬上中下上下中中上下中下上下上中下中上 在所有6場對陣中,只有田忌“下上中”對齊王“上中下”一場能2∶1獲勝,因此田忌獲勝的概率是:
p(田忌獲勝)=16.
3.中央電視臺“幸運52”欄目中的“百寶箱”互動環(huán)節(jié),是一種競猜游戲,在事先準備的20個商標牌中,有5個商標牌背面注明一定的獎金額,其余不設獎.觀眾小明獲得翻牌機會,他第一次翻牌獲獎的概率是多少?如果允許小明連翻三次(不重復),前兩次都中獎,那么他第三次翻牌中獎的概率是多少?
思考:本題呈現(xiàn)了一個大家喜歡的電視情境,其真實性學生歷歷在目,揭開謎底的愿望主動、強烈. 要讓學生猜測、驗算、歸納、交流,教師參與討論,隨堂點撥講解,特別提醒學生,第三次翻牌時,所有的情形只有18種.
四、執(zhí)果索因,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1.請你用6個除顏色外完全相同的球,設計一個摸球游戲.
(1)使摸到白球的概率為13;
(2)使摸到紅球和黑球的概率為56.
思考:因所有事件發(fā)生的可能結(jié)果數(shù)為6,(1)要使摸到白球的概率為13,需摸到白球可能結(jié)果為2,因此需放2個白球和4個其他顏色的球;同樣地,(2)需放紅球、黑球共5個,其他顏色的球1個,答案不惟一.
2.我們班有52名同學,從中抽4人為周末家長會服務,請你設計一方案,使得每人被抽中的可能性均等.
思考:依據(jù)概率設計問題情境,開放的形式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也是理解數(shù)學模型的素材,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契機.他們首選的是用一副撲克牌(去掉大小王),與52名同學一一對應.任抽一張(如9),對應該數(shù)字4個花色的同學即被選中;也可連抽4張,一一對應.還可以用其他游戲選定,只要滿足在所有發(fā)生的52個結(jié)果中,該事件發(fā)生的結(jié)果數(shù)是4即可.
五、隨堂訓練,總結(jié)回顧
完成教材122頁隨堂練習和123頁“知識技能”,“問題解決”布置為作業(yè).
師生共同回顧、反思,重點理解概率的意義.
設計特色
1.游戲情境富有樂趣與挑戰(zhàn),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推斷,探索規(guī)律,提升理論,總結(jié)出古典概型的概率模型,正確理解“用0~1之間的一個數(shù)刻畫事件發(fā)生可能性”的意義,很好地體現(xiàn)重點,突破難點.
2.剛剛處于形式運算階段的初中學生雖能進行初步的設定和檢驗,但很大程度上仍屬于經(jīng)驗型,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感性經(jīng)驗的支持.因此,本節(jié)課游戲搭臺,情境引入,概念形成用情境經(jīng)歷過程,概念應用設情境開放創(chuàng)新,遵循了學生的學習心理規(guī)律,加深了學生對概率的體會理解.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第3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3059個字,預計看完需要8分鐘,共有211位用戶關注,59人點贊!
以讀為本 問題解決 ——小學高段語文精讀課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福建省安溪縣教師進修學校 林潤生 “以讀為本,問題解決”,是我們創(chuàng)建的小學高段語文精讀課教學模式。經(jīng)過近兩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認為這一模式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符合母語學習特點,遵循了思維科學規(guī)律,具有普遍的適用意義?,F(xiàn)從模式意義,模式闡釋,適用范圍和課例演繹等方面給予介紹。 一、 模式意義 “以讀為本,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一) 落實新課程理念 以讀為本,就是把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作為精讀課教學的根本。它體現(xiàn)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體現(xiàn)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課堂教學的本體,體現(xiàn)閱讀教學的基本特點——“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以讀為本,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在精讀課教學中的落實。 (二)遵循思維科學規(guī)律 思維是一切能力的核心,當然也是閱讀能力的核心?!皢栴}解決”是思維科學理論的重要策略。在以讀為本的前提下,遵循思維科學規(guī)律,運用“問題解決”策略,圍繞問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想象和體驗,達到理解文本,體會思想情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從而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模式闡釋 “以讀為本”,是精讀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學中要從“讀”出發(fā),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培養(yǎng)精讀能力的目的。同時,它又是一種基本的教學策略,以朗讀和默讀作為基本的教學手段,以學生的潛心讀書作為教學活動的本體。 “問題解決”,解決的包括“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nèi)容探究,作品感受”等問題,尤其是要解決對文本的“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 以讀為本的問題解決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問題的孕伏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精讀課中問題的形成也要有個過程,建立在讀書的基礎上。課的導入和初讀課文是問題的孕伏期。這一階段,不要急著讓學生提問題,老師也不要急著拋出問題。應該要求學生靜心讀書,有較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讀書。學生各自竭盡所能從文本中獲取信息,而不是對文本還沒有多少感知就急著質(zhì)疑問難,或忙著根據(jù)老師的問題尋找答案。這是此模式的一個鮮明特點。我們的實踐說明,熱衷于后者,會養(yǎng)成學生浮躁的讀書心態(tài)。在問題的孕伏期,學生要盡己所能解決部分字詞,初步把握文意,初步了解文本的敘述順序,初步體會文本的思想感情,甚至還可以嘗試了解課文的表達方法。讀書方法或是邊輕聲朗讀邊思考,或是邊默讀思考,邊在書上畫注。 (二)問題的提出 在學生比較充分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zhì)疑問難。對學生的問題,要引導歸納整理,并幫助明確主要問題。估計學生解決主要問題有困難的,老師可適當補充鋪墊題。對在解決主要問題過程中能解決的其他問題,留待后面解決,否則可先解決。 (三)問題的解決 對梳理出的主要問題要重錘猛敲,騰出充裕的時間、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主要問題可能是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的感悟,要解決的是文本理解上的重點和難點;也可能是表達方法的領悟和遷移運用;還有可能是優(yōu)美詞句的積累。主要問題可能是1-2個,也可能多達3-4個。主要問題的解決視問題類型而定,問題類型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屬于思想感情的領悟的,可以綜合運用重點詞句品味法、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法、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和感情朗讀法等;屬于表達方法的領悟和運用的,可以用比較法和模仿法;屬于文意的把握的,可用整體把握法或信息篩選法等。 三、模式適用范圍 “以讀為本,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既適用于敘事特點鮮明的文章,也適用于抒情性很濃的文章,還適用于說明文或其他形式的科普文章。根據(jù)文章不同特點,在“問題的解決”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如,抒情色彩濃的,可指導多朗讀,多體驗,多想象;敘事特點鮮明的記敘文或說明文,可引導學生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四、 課例演繹 下面以《田忌賽馬》教學設計為例,說明如何運用這一模式。 (一)補充背景、激發(fā)興趣 板書課題后簡介孫臏 (二)指導初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思考。 2、指名讀全文。 3、了解閱讀情況: 讀了課文,你們知道了什么? (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課文的敘述順序,生字的音、形,部分生詞的意思等。)
( 上述兩個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比較充分感知課文,而不是急著要求學生質(zhì)疑問難。) (三)質(zhì)疑問難,抓住重點 1、學生再讀課文,提出問題。 2、梳理問題,抓住重點,給予鋪墊 學生提的問題可能有(1)孫臏的計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2)孫臏為什么能想出妙計?(3)田忌賽馬這件事可以給人什么啟發(fā)? 學生直接探究上述三道題,估計有較大難度,可考慮補充鋪墊題:兩次賽馬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在完成鋪墊題的基礎上,上述三道題即可迎刃而解。 ( 在比較充分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提問題,能把問題集中到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上。對有的主要問題,缺少鋪墊的,老師要幫助過渡。 ) (四)指導精讀,問題解決 1、學生帶著鋪墊題讀書、思考,老師提示學生要把兩次賽馬的內(nèi)容放在一起閱讀,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自己在課本上畫注。 2.讀后學生發(fā)表意見。 主要有三處相同: ①兩人的馬沒換。 ②比賽規(guī)則沒變——各自把馬分等級。 ③齊威王的馬出場順序沒變——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處不同: ①田忌的馬出場順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賽的結(jié)果不同——田忌第一次敗,第二次勝。 ③人物心情不同:
3.教師據(jù)情指導,須討論明確的問題: ①“掃興”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掃興? ②第一次賽馬,田忌為什么輸?——馬的每個等級都低于齊王。 第二次賽馬,田忌為什么贏?——調(diào)換了馬的出場順序。 ③追問:為什么可以調(diào)換馬的出場順序? 理解比賽規(guī)則“各自”。 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4、討論主要問題1:孫臏的計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 要求學生既要說出自己的意見,還要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說依據(jù)。 小結(jié):妙在調(diào)整了田忌的馬的出場順序。在齊威王馬的出場順序沒調(diào)整的情況下,孫臏讓田忌調(diào)整馬的出場順序,就已經(jīng)勝券在握,道理就是用自己最弱的馬去和對方最強的馬競賽,然后兩次用強的馬去和對方次一點的馬比賽,,可以形成一負兩勝的結(jié)局。 4、討論主要問題2:孫臏為什么能想出妙計? 老師可予適當提示:第一次賽馬,孫臏在做什么?
小結(jié):善于觀察,又能認真分析,是孫臏能想出妙計的主要原因。 5、討論主要問題3:你從田忌賽馬這件事受到什么啟發(fā)? 應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理解:如,從孫臏的妙計中得到什么啟發(fā);從齊威王的失敗中可以汲取什么教訓等。 (五)積累語言 1、理解后分角色練習朗讀。 2、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詞句,多讀幾遍,課后摘錄在本子上。 ( 問題解決的重點是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主要方法是反復讀書、揣摩、比較和分析,操作要領是在尋求問題解決時要突出“以讀為本”。 ) (六)課后延伸 1、布置“試驗”作業(yè): 你們想過嗎,還有沒有其他調(diào)換方法? 課后自己“試驗”以下。可拿一張紙,寫上上等、中等、下等各兩行,用線連接搭配一下,看看有幾種調(diào)換的方法,結(jié)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輸,用“√”表示贏。把試驗結(jié)果和同學交流,想想從中你們悟出什么。 ( 有四種調(diào)換方法,田忌均輸兩場,勝一場。說明賽場上的第二次比賽,孫臏選擇的是最佳方案。從而進一步認識到:進行科學分析,選擇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力量,才是制勝之道。 ) 2、布置小練筆 第二次賽馬后,孫臏和田忌再見面會有怎樣的一段談話。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做合理想象,把想象的內(nèi)容寫下來。 ( 課后延伸是對課內(nèi)“問題解決”的補充,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教學設計參考翟京華的《〈田忌賽馬〉教學設計》)
發(fā)表于 《四川教育》2004年第9期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第4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2970個字,預計看完需要8分鐘,共有119位用戶關注,44人點贊!
以讀為本 問題解決 ——小學高段語文精讀課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福建省安溪縣教師進修學校 林潤生 “以讀為本,問題解決”,是我們創(chuàng)建的小學高段語文精讀課教學模式。經(jīng)過近兩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認為這一模式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符合母語學習特點,遵循了思維科學規(guī)律,具有普遍的適用意義?,F(xiàn)從模式意義,模式闡釋,適用范圍和課例演繹等方面給予介紹。 一、 模式意義 “以讀為本,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一) 落實新課程理念 以讀為本,就是把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作為精讀課教學的根本。它體現(xiàn)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體現(xiàn)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課堂教學的本體,體現(xiàn)閱讀教學的基本特點——“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以讀為本,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在精讀課教學中的落實。 (二)遵循思維科學規(guī)律 思維是一切能力的核心,當然也是閱讀能力的核心?!皢栴}解決”是思維科學理論的重要策略。在以讀為本的前提下,遵循思維科學規(guī)律,運用“問題解決”策略,圍繞問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想象和體驗,達到理解文本,體會思想情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從而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模式闡釋 “以讀為本”,是精讀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學中要從“讀”出發(fā),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培養(yǎng)精讀能力的目的。同時,它又是一種基本的教學策略,以朗讀和默讀作為基本的教學手段,以學生的潛心讀書作為教學活動的本體。 “問題解決”,解決的包括“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nèi)容探究,作品感受”等問題,尤其是要解決對文本的“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 以讀為本的問題解決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問題的孕伏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精讀課中問題的形成也要有個過程,建立在讀書的基礎上。課的導入和初讀課文是問題的孕伏期。這一階段,不要急著讓學生提問題,老師也不要急著拋出問題。應該要求學生靜心讀書,有較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讀書。學生各自竭盡所能從文本中獲取信息,而不是對文本還沒有多少感知就急著質(zhì)疑問難,或忙著根據(jù)老師的問題尋找答案。這是此模式的一個鮮明特點。我們的實踐說明,熱衷于后者,會養(yǎng)成學生浮躁的讀書心態(tài)。在問題的孕伏期,學生要盡己所能解決部分字詞,初步把握文意,初步了解文本的敘述順序,初步體會文本的思想感情,甚至還可以嘗試了解課文的表達方法。讀書方法或是邊輕聲朗讀邊思考,或是邊默讀思考,邊在書上畫注。 (二)問題的提出 在學生比較充分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zhì)疑問難。對學生的問題,要引導歸納整理,并幫助明確主要問題。估計學生解決主要問題有困難的,老師可適當補充鋪墊題。對在解決主要問題過程中能解決的其他問題,留待后面解決,否則可先解決。 (三)問題的解決 對梳理出的主要問題要重錘猛敲,騰出充裕的時間、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主要問題可能是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的感悟,要解決的是文本理解上的重點和難點;也可能是表達方法的領悟和遷移運用;還有可能是優(yōu)美詞句的積累。主要問題可能是1-2個,也可能多達3-4個。主要問題的解決視問題類型而定,問題類型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屬于思想感情的領悟的,可以綜合運用重點詞句品味法、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法、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和感情朗讀法等;屬于表達方法的領悟和運用的,可以用比較法和模仿法;屬于文意的把握的,可用整體把握法或信息篩選法等。 三、模式適用范圍 “以讀為本,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既適用于敘事特點鮮明的文章,也適用于抒情性很濃的文章,還適用于說明文或其他形式的科普文章。根據(jù)文章不同特點,在“問題的解決”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如,抒彩濃的,可指導多朗讀,多體驗,多想象;敘事特點鮮明的記敘文或說明文,可引導學生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四、 課例演繹 下面以《田忌賽馬》教學設計為例,說明如何運用這一模式。 (一)補充背景、激發(fā)興趣 板書課題后簡介孫臏 (二)指導初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思考。 2、指名讀全文。 3、了解閱讀情況: 讀了課文,你們知道了什么? (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課文的敘述順序,生字的音、形,部分生詞的意思等。)
( 上述兩個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比較充分感知課文,而不是急著要求學生質(zhì)疑問難。) (三)質(zhì)疑問難,抓住重點 1、學生再讀課文,提出問題。 2、梳理問題,抓住重點,給予鋪墊 學生提的問題可能有(1)孫臏的計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2)孫臏為什么能想出妙計?(3)田忌賽馬這件事可以給人什么啟發(fā)? 學生直接探究上述三道題,估計有較大難度,可考慮補充鋪墊題:兩次賽馬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在完成鋪墊題的基礎上,上述三道題即可迎刃而解。 ( 在比較充分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提問題,能把問題集中到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上。對有的主要問題,缺少鋪墊的,老師要幫助過渡。 ) (四)指導精讀,問題解決 1、學生帶著鋪墊題讀書、思考,老師提示學生要把兩次賽馬的內(nèi)容放在一起閱讀,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自己在課本上畫注。 2.讀后學生發(fā)表意見。 主要有三處相同: ①兩人的馬沒換。 ②比賽規(guī)則沒變——各自把馬分等級。 ③齊威王的馬出場順序沒變——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處不同: ①田忌的馬出場順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賽的結(jié)果不同——田忌第一次敗,第二次勝。 ③人物心情不同:
3.教師據(jù)情指導,須討論明確的問題: ①“掃興”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掃興? ②第一次賽馬,田忌為什么輸?——馬的每個等級都低于齊王。 第二次賽馬,田忌為什么贏?——調(diào)換了馬的出場順序。 ③追問:為什么可以調(diào)換馬的出場順序? 理解比賽規(guī)則“各自”。 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4、討論主要問題1:孫臏的計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 要求學生既要說出自己的意見,還要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說依據(jù)。 小結(jié):妙在調(diào)整了田忌的馬的出場順序。在齊威王馬的出場順序沒調(diào)整的情況下,孫臏讓田忌調(diào)整馬的出場順序,就已經(jīng)勝券在握,道理就是用自己最弱的馬去和對方最強的馬競賽,然后兩次用強的馬去和對方次一點的馬比賽,,可以形成一負兩勝的結(jié)局。 4、討論主要問題2:孫臏為什么能想出妙計? 老師可予適 當提示:第一次賽馬,孫臏在做什么?
小結(jié):善于觀察,又能認真分析,是孫臏能想出妙計的主要原因。 5、討論主要問題3:你從田忌賽馬這件事受到什么啟發(fā)? 應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理解:如,從孫臏的妙計中得到什么啟發(fā);從齊威王的失敗中可以汲取什么教訓等。 (五)積累語言 1、理解后分角色練習朗讀。 2、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詞句,多讀幾遍,課后摘錄在本子上。 ( 問題解決的重點是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主要方法是反復讀書、揣摩、比較和分析,操作要領是在尋求問題解決時要突出“以讀為本”。 ) (六)課后延伸 1、布置“試驗”作業(yè): 你們想過嗎,還有沒有其他調(diào)換方法? 課后自己“試驗”以下??赡靡粡埣垼瑢懮仙系?、中等、下等各兩行,用線連接搭配一下,看看有幾種調(diào)換的方法,結(jié)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輸,用“√”表示贏。把試驗結(jié)果和同學交流,想想從中你們悟出什么。 ( 有四種調(diào)換方法,田忌均輸兩場,勝一場。說明賽場上的第二次比賽,孫臏選擇的是最佳方案。從而進一步認識到:進行科學分析,選擇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力量,才是制勝之道。 ) 2、布置小練筆 第二次賽馬后,孫臏和田忌再見面會有怎樣的一段談話。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做合理想象,把想象的內(nèi)容寫下來。 ( 課后延伸是對課內(nèi)“問題解決”的補充,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教學設計參考翟京華的《〈田忌賽馬〉教學設計》)
發(fā)表于 《四川教育》2004年第9期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第5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332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9分鐘,共有279位用戶關注,43人點贊!
【中圖分類號】c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14-02
目前課堂上無效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起步反饋、局部反饋、止步反饋等多種反饋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缺乏有效性的教學行為。在課堂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教師應根據(jù)師生、生生活動的情況,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而饋,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產(chǎn)生自己的經(jīng)驗,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張揚、主體精神得到凸顯,其學習的靈性、天性得到保護,課堂教學才能和諧有效。
一、無效反饋教學實例分析
現(xiàn)象一:《小小的船》教學片斷。
一教師上《小小的船》,教師出示了課題,請幾位同學回答什么是小小的船后,教師深情地說:“同學們,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學習《小小的船》,請小朋友自由朗讀課文,等一下我們請朗讀得最棒的小朋友給我們朗讀,好不好?”教室里立刻響起了七嘴八舌朗讀課文的聲音。有性急的小朋友舉起了手,焦急地說:“老師,我都會背了?!币环昼姾螅處熍呐氖终f:“看誰坐得最好,先聽老師來朗讀?!睂W生只得無奈地放下了手。
現(xiàn)象二:《荷葉圓圓》教學片段。
師:誰愿意把你喜歡的段落朗讀給大家聽,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讀小水珠的話)我讀懂了小水珠把荷葉當作搖籃。
生:我喜歡小蜻蜓的話,我來讀。
(生讀)
師:小水珠為什么把荷葉當作它的搖籃呢?趕緊讀,你讀懂了什么?
師:小水珠躺在荷葉上,搖來搖去,多舒服,所以小水珠說,荷葉是它的搖籃。誰來讀給大家聽。
(生讀)
師:從他的語氣中你感受到了小水珠對荷葉的喜愛了嗎?就讓我們也學他的語氣來讀吧。
現(xiàn)象三:《田忌賽馬》教學片段。
師:田忌與齊威王賽馬比賽了幾次?
生:兩次,六場。
師:第二次比賽時誰參與進來?
生:孫臏。
師:這次比賽的結(jié)果如何?
生:田忌贏了。
我們應該提醒自己:當學生對課文無頭緒時,能否給他們以啟迪?能否讓學生在課堂上“茅塞頓開”或者“心領神會”?能否聽出學生回答中的創(chuàng)造?課堂反饋有效了嗎?
(一)教學流程機械,無視學生水平
像《小小的船》的教學,學生早在上課之前已能把課文背誦出來了,而教師常常無視學生原有的水平,無視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許多學生迫切地想朗讀課文),對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實情況沒有給予積極的回應,片面地按自己的預設執(zhí)行操作。課堂預設中教師考慮的還是怎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而沒有把學習與學習者作為焦點,沒有思考學生帶著怎樣的知識、情感走進課堂。我們只能看到學生朗讀時“欲罷不能”的尷尬局面。在這樣的課堂,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鍛煉,情感得不到激發(fā)。
(二)朗讀環(huán)節(jié)盲目,缺少情感共鳴
《荷葉圓圓》的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教師滿懷激情,但學生卻怎么也走進不了課文。特別是教師安排了“——說:‘荷葉是我的——”’這一環(huán)節(jié)仿說課文時,學生怎么都打不開思路。教師在教學時,盲目地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然而學生缺少情感的共鳴,思維的共振,何來有效地內(nèi)化和吸收知識?課堂上何來情感上的有效投入?
(三)問題意識薄弱,缺乏思維訓練
《田忌賽馬》的教學片段中,教師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課堂上采用簡單的回答式,一問一答,課堂氣氛很熱烈,表面上看是師生互動,實際上是教師用提問的方式“灌”,學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見解,思維訓練仍在低層面上重復,師生、生生沒有真正地互動起來?!百惲藥状?第二次誰參與比賽?結(jié)果如何?”這樣的問題就降低了思考的價值。不如教師直接問:“田忌第一次賽馬與第二次賽馬的順序有何不同?結(jié)果一樣嗎?”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孫臏安排方式的竅門。
二、多重反饋的有效教學實踐
(一)起步反饋
我們有的教師往往在起步反饋時,沒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不能激起他們心中獲知的欲望,不能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思想的積極狀態(tài)。有效的課堂起步反饋起著激疑啟思的功能,促使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預設,進而維持一個適度的“情感持續(xù)狀態(tài)”,并且在強化下,參與投入愈發(fā)強烈。因此課堂的起步反饋對有效教學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一個好的起步反饋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是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的基礎。
1.幽默風趣,鳳頭初現(xiàn)。
學習《草船借箭》這一課,一位教師是這樣開講的。
師:同學們很熟悉三國故事,有一位相聲演員說三國故事時,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周瑜的母親姓什么?諸葛亮的母親又姓什么?告訴大家吧,周瑜的母親姓紀,諸葛亮的母親姓何。因為我們都知道,周瑜臨死前哀嘆過一句話:“既(紀)生瑜,何生亮!”這不是說“紀”生的是周瑜,“何”生的是諸葛亮嗎?同學們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周瑜為什么如此妒忌害怕諸葛亮呢?學了《草船借箭》你就明白了。
該位教師在《草船借箭》一課的開講,竟是從一個相聲的笑料段子中切入(筆者小時候也聽爸爸講過,也曾留下深刻的印象,卻沒有想到用它作為講課的內(nèi)容),頗為幽默地點出周瑜的妒忌,從而為新課的讀解巧妙奠定了基調(diào)。
2.起始導入,巧妙預熱。
【案例描述】《桂林山水》教學。
師:大家知道,我國是旅游勝地眾多的國家。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jié)晶,它以高大堅固、氣魄雄偉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偉大奇跡,吸引著國內(nèi)外旅游者前去參觀游覽。而在我國南方,也有國內(nèi)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奇峰羅列,景色奇特,讓許許多多的中外游客流連忘返,它就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今天,我們一起去那里游一游。
語文課程要使學生感動,教師必須先感動。只有當教師深情投入、激情四射時,學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上述案例中,教師激情的起步反饋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迅速升溫,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他們迫不及待地翻書閱讀課文。積極的起始反饋導入,能激發(fā)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進入下一步的學習活動。
(二)局部反饋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生命個體間的各個方面都充滿差異。不可否認,有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是很強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對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提出高要求,讓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在課堂上有更進一步的提高。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反饋是對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的局部反饋,目的是架起由課內(nèi)通向課外的橋梁,實現(xiàn)合理全面地開發(fā)每一個學生智慧的構(gòu)想。
如一位教師教學柳宗元的《江雪》時,提出了這么一個問題:“這么冷的天,這位老人真的是在釣魚嗎?”顯然,一般的學生對此的感悟是有困難的,是啊,不是在釣魚又是在干什么呢?教師用期待的目光望著學生。有人說:“老人內(nèi)心十分孤獨寂寞、每一行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倍嗝畹陌l(fā)現(xiàn)!有人說:“我覺得老人在磨練自己的意志,天寒正可以鍛煉人?!弊詈笥幸晃粚W生說:“他是在釣一個春天?!币徽Z雙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詩人在遭受重重打擊之下孜孜不倦以求,不正是在等待春天的到來嗎?有效的局部反饋在課堂上打開了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進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這樣的語文課,充滿了活力和魅力,顯現(xiàn)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麗。
(三)止步反饋
我們所講的止步反饋指的是一個階段或一節(jié)課時的反思,是對過程與方法的總結(jié)。好的課堂止步反饋,可通過概括內(nèi)容、揭示規(guī)律、提煉精華、誘發(fā)興趣及引導探索等形式,把所學的知識完整而系統(tǒng)地交給學生,并給他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好的課堂止步反饋,還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脈絡,抓住學習重點,鞏固知識,培養(yǎng)歸納概括的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的開發(fā),保持并激發(fā)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好的課堂止步反饋,是鞏固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最佳時機,是銜接新舊知識、貫通前后的紐帶,是引導學生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由知識向能力轉(zhuǎn)化的橋梁,是啟迪思考,開發(fā)智力的良機。
例如,筆者在總結(jié)《少年閏土》全文時設計的反饋:少年時期的閏土是天真可愛、聰明靈活、機智勇敢的。三十年后,閏土將會變成一個怎樣的人呢?學生爭先恐后地發(fā)言。由于局限于課文內(nèi)容,沒有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有的學生說,閏土將成為一個種瓜能手;有的說,閏土將成為一個大企業(yè)家;還有的說,他會成為一個大科學家。這時,筆者又啟發(fā)他們,在當時黑暗的社會里,他能變成你們所想象的人嗎?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中的“忙月的兒子,終于被他父親帶走了”,從而想象,三十年后的閏土,由于受封建勢力的束縛,將會變成一個愚昧的人。有的說,由于家境貧困,沒有土地,他也像他父親那樣成為了忙月,受人擺布。究竟怎樣呢?請閱讀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這樣的反饋,將課內(nèi)學習活動延伸到了課外,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第6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202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6分鐘,共有202位用戶關注,24人點贊!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自主探究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呢?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1.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要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的興趣之火。
興趣是激感的前提,也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視野、積極進行思維的最主要的推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內(nèi)容感興趣,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才能主動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因此,要使學生的'學'處于最佳狀態(tài),教師就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可借助講故事、做游戲、設置懸念、提出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等一系列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引發(fā)學生驚奇、疑惑、新鮮、親近等情感,做到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疑引思、以知誘學。使學生產(chǎn)生嘗試、探究、創(chuàng)新的欲望,并積極參與到數(shù)學知識的建構(gòu)過程中來,專心致志的學習和探究。
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廣角――優(yōu)化(對策問題),教師在上課伊始可以播放視頻課件《田忌賽馬》,通過生動的動畫把學生帶入故事情境,進而引發(fā)學生思考:齊王第一次比賽贏了田忌,因為同等馬相比,齊威王的馬要比田忌的強一些,所以齊威王贏了。然而第二次比賽田忌居然贏了齊王。田忌是怎樣贏的呢?田忌采用了怎樣的對策贏了齊威王呢?針對這場比賽田忌都有哪些對策?哪個是最優(yōu)的呢?這樣,學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強烈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到了激發(fā)和培養(yǎng)。
2.建立開放的探究空間 讓學生成為學習與探究的主人
2.1 探究過程應該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探究過程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具有探索性的教學情境,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學會'嘗試――觀察――猜想――驗證'。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數(shù)學廣角中的《植樹問題》即'兩端都植'的時候,出示例1:同學們在全長100m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m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嘗試解答,再引導學生用圖示或線段圖進行探究驗證,學生會發(fā)現(xiàn)100m太長,沒法畫,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可以把復雜的數(shù)據(jù)簡單化,接下來可以通過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1)把公路長變成20m、25m、30m分別能栽多少棵樹?(2)將探究過程中的數(shù)據(jù)填寫到記錄單上(3)觀察總長、間隔長、間隔數(shù)、棵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并把發(fā)現(xiàn)表示出來。(探究時間10分鐘)這樣來組織學生進行探索,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構(gòu)建一個開放的大課堂。
2.2 探究過程應該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學生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獨立探究,即讓每一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晰,結(jié)論更準確。三是全班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集中解決難點。
獨立思考是學生合作探究的前提,必須充分重視獨立思考。我認為先啟發(fā)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對發(fā)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經(jīng)過獨立思考,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有了自己的見解,在探究和交流中他就有話可說,有助于把問題討論深刻,提高討論的效率。同時也避免因從眾心理,由個別學生的誤導性發(fā)言而造成群體的認識偏差。因此,在每一次合作交流之前都應該安排獨立思考。
3.滲透科學的探究方法 教會學生探究技能
培養(yǎng)學生探究過程中需要運用的各種技能,也是我們的教學目標之一。學生一旦擁有這些技能,便可憑借這些技能來探究周圍世界中的一些未知問題。因此,學習和掌握相應的探究技能是實施有效探究活動的保證,更是學生學習新知的必要條件。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3.1 觀察認識。即讓學生通過實際觀察、了解、認識并掌握某些知識的本質(zhì)特征。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可讓學生觀察一些生活中較常見的文具盒、墨水盒、化妝品盒等物品,讓他們通過觀察、比較認識了解并掌握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征。
3.2 操作發(fā)現(xiàn)。即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得出結(jié)論。在學生動手操作過程中應注意:①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因為動手操作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借助直觀的活動來實現(xiàn)和反映其思維活動,并逐漸抽象成數(shù)學概念、思想和方法,因此必須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②操作活動要適時、適量、適度。適時就是說并非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適合動手操作這一教學方式;所謂適量就是說操作既不是多多益善,也不能淺嘗輒止,走走過場。
3.3 猜想驗證。即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和方法對數(shù)學問題大膽猜想,尋找規(guī)律,合理論證。如:在教學'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時,讓學生根據(jù)商不變的性質(zhì)以及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進行大膽猜想:'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是什么?'然后通過動手操作:用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條,分別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并用陰影表示出來,學生再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這三個分數(shù)相等,然后再引導學生觀察分子、分母的變化規(guī)律,最后得出結(jié)論。這一探究方法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途徑。
4.歸納總結(jié)探究結(jié)果,引導反思探索過程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第7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1448個字,預計看完需要4分鐘,共有219位用戶關注,28人點贊!
例如,教學《晏子使楚》一課時,我利用下載的遠程資源,先播放了課文情景朗讀,學生邊看、邊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此時,學生處于極度投入的學習狀態(tài),情感在不斷升華。之后我及時抓住導學契機,又播放自制的課件,讓學生自由談學習收獲,進而講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學習、說話的積極性一瞬間變得活躍起來,紛紛高舉小手,爭著發(fā)言,有的甚至把整個課文內(nèi)容復述了下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得大部分學生知道了《晏子使楚》這一故事的歷史背景,更直觀、更具體地了解到了齊國的大夫晏子去楚國訪問時,被楚王三次侮辱,而晏子三次反駁、斗智的感人場面,學生興趣非常濃厚。再如,在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時,教師提前布置讓學生從網(wǎng)絡上搜索閱讀有關環(huán)境保護的文章,了解北京和華北地區(qū)的霧霾、內(nèi)蒙古和西北地區(qū)的沙塵暴、東南沿海的赤潮、三北防護林的建設情況等,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開展了“保護環(huán)境”的隊會活動,學生們儼然就是一個個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由此可見,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獨有的視聽效果,創(chuàng)設情景,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大量的閱讀材料,能有效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現(xiàn)代信息條件下的網(wǎng)絡平臺具有強大的信息容量,充分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能增大學生的閱讀量。教師要結(jié)合教材,選擇與教材聯(lián)系緊密的補充材料拓展學生的閱讀,增大閱讀量。所選材料首先應該與學生學習的課文緊密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拓展。其次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難易適合。例如,在《田忌賽馬》一課的教學中,我先播放情景朗讀導入新課,接著用目標導學法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讀懂課文,積極思考問題,并在書上作批注并質(zhì)疑。然后借助語音視頻,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在精讀的基礎上,播放田忌和齊威王在賽馬大會上兩次激烈的賽馬場面,運用直觀的動畫效果,讓學生形象地感知田忌和齊威王兩次賽馬的全過程。對課文中孫臏說的“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這一關鍵語句的理解,通過形象直觀的動畫演示,使學生對田忌第二次賽馬轉(zhuǎn)敗為勝的原因一目了然。師生在人機互動中運用聽、說、讀、寫、觀察、想象、思考等方式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駿馬騰飛的動人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學生,之后的思維拓展練習中,學生個個躍躍欲試,高舉雙手,爭著為齊威王出謀劃策,準備在第三場比賽中打敗田忌,接著,請班上的一位學生上機操作,點擊課件,調(diào)換馬的出場順序,打敗田忌。此時,掌聲不斷,聽課的教師也不時地發(fā)出贊嘆聲。于是我及時表揚鼓勵:“你真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孩子,新世紀,你能行!”再如,教學《三味書屋》一課,我在課前一周就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有關魯迅先生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建立一個資料夾,課堂上讓學生根據(jù)需要自主選取資料,為學生理解這篇比較抽象和難懂的課文打下基礎。又如,在教學《向往奧運》一文時,我在教學設計中借助于ppt課件,課剛一開始,我就播放2008年第二北京奧運會盛大的開幕式場面,會場上人們歡呼跳躍,一片沸騰。聽到解說員熱情激昂的解說,看到中國體育代表團在激昂的音樂中入場的情景,仿佛把學生帶到了奧運會場。學生們也難以抑制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個個處于極度興奮愉悅的學習狀態(tài)中,有的學生歡呼起來,有的學生從凳子上站了起來,高舉雙手,吶喊著!教師不失時機地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有關奧運的課外閱讀材料目錄,組織成立了課外閱讀興趣小組,對學生的閱讀量提出了具體要求,在課外閱讀小組內(nèi)開展閱讀心得體會交流活動等,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結(jié)語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第8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987個字,預計看完需要3分鐘,共有276位用戶關注,57人點贊!
六歲的侄子邦幫纏著我玩“鋤大d”的紙牌游戲。一副牌去了大小王,分成四份,每人抽一份,打完之后再玩剩下的。分好牌,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牌里夾了個王沒有拿開,問怎么辦。邦幫看了下自己的牌,然后去剩下的一份中抽出張紅桃2給我。我對此非常納悶:鋤大d規(guī)則就是以2為最大,他為何會給我張好牌?我的牌已經(jīng)不錯,加了張2,不費力就贏了這小子。然后,我們?nèi)∈S嗟呐?,繼續(xù)下一盤。當他把剛才抽了張紅桃2的那份推給我,說:“這是你的”。
我頓時明白了,這小子看前一副牌太差,知道兇多吉少,剛好我缺了張牌,他就從剩下的一份牌中抽了個最大的給我。反正第一盤他知道輸定了,而下一盤贏面卻增加了。他絕沒有讀過田忌賽馬,做法可是和孫臏如出一轍啊。
田忌賽馬常被引用反映以弱勝強的智慧和謀略,借玩游戲講這個典故給邦幫聽的時候,我自己卻起疑了?!妒酚洝费裕杭蓴?shù)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于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zhì),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奔锐Y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
令我起疑的,是“馬有上、中、下輩”這句話的真正意義。它所闡述的,究竟是比賽規(guī)則,亦或是馬的本身客觀特點?即是說,這句話意思是“劃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進行賽馬”還是“孫臏能看出馬的上中下等級”?
如果是第一種,雙方按照馬的上中下三個等級分別比賽,這種比賽規(guī)則需要一個區(qū)分馬匹等級的中間評定機構(gòu),否則只能建立在雙方的誠信基礎上了。我看過一些給小孩的讀物談到這個比賽,說的是“雙方各自在自己馬匹上做出上中下級別的標記來進行比賽”,如果是這種解讀是正確的,那孫臏其實是教田忌作弊,用自己的下馬冒充上馬進行比賽,在雙方馬匹腳力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增加了勝算的幾率。
一個比賽如果要靠誠實來維持,這種比賽的穩(wěn)定性是值得懷疑的,因為作弊的成本太低。故此田忌賽馬中“馬有上、中、下輩”的更可信解讀,應該是比賽本沒有規(guī)定按照怎樣的次序進行,而是孫臏能夠看出來對方哪一匹跑得最快,哪一匹跑得最慢。然后看對方每場比賽出來的是哪個級別,用下對上、上對中、中對下的策略輸一贏二贏得了整場比賽。
和田忌比賽的那一班貴介公子,相馬的本領相比熟悉兵法戰(zhàn)術、也久經(jīng)沙場的孫臏,當然不可同日而語。由于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比賽的性質(zhì)其實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田忌賽馬的真正內(nèi)容,其實是孫臏相馬。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第9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1699個字,預計看完需要5分鐘,共有182位用戶關注,58人點贊!
1.從課題出發(fā)。
課題是課文的眼睛,是課文內(nèi)容和主題的集中與概括。有些題目不僅反映了課文的主題,而且暗示了行文的線索。在教學中,從課題出發(fā),扣住突出反映題眼的重點句段,以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目的。如:《田忌賽馬》一文,全文自始至終扣住題目中的“賽”字,“賽”是題眼,也是整體教學的著眼點。教學時:①教師出示課題:田忌賽馬。點撥:全文是圍繞哪個字寫的?找出來在這個詞下面加上“?”,讀課題“田忌賽馬”(讀出重音)??凑n題,你想知道哪些問題?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按順序梳理成以下幾個問題:誰和誰賽馬?他們怎樣賽馬?結(jié)果怎樣?②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自己提出的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引導學生說出從課文什么地方知道的。③請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同樣的馬兩次比賽的結(jié)果為什么不一樣?引導學生理解下面的句子:a.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b.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c.還是原來的馬,只調(diào)換一下出場順序,就可以轉(zhuǎn)敗為勝。讓學生思考這三句話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雖然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但是每個等級的馬快不了多少。所以,調(diào)換一下馬的出場順序,就能三戰(zhàn)兩勝。)④請學生朗讀課文,讀后談一談從田忌賽馬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2.從中心句出發(fā)。
中心句點明了課文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綱領。在教學中,抓住體現(xiàn)中心句的重點詞句進行講讀,層層深入,綱舉目張。如:《一夜的工作》一課的教學:①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中心句。讀后進行討論,學生們一致認為,“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是全文的中心句。②讓學生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劃下課文中由“一”組成的詞語,讀后請學生上臺把找到的詞語抄在黑板上(第一次“文代”大會,一張不大的寫字臺,一句句地審閱等二十多個由“一”組成的詞語)。③讓學生輕聲讀課文,找出突出反映中心句的由“一”組成的詞組。④讀后請學生上臺擦去沒有突出反映中心句的詞語。引導學生將這些詞語歸納為表現(xiàn)工作分量、表現(xiàn)工作態(tài)度、表現(xiàn)工作時間和表現(xiàn)工作條件四方面內(nèi)容,請學生上臺整理黑板上由“一”組成的詞語,用線段將它們與歸納出的四方面內(nèi)容連接起來。⑤讓學生讀課文,讀后具體說說周總理工作多么勞苦,多么簡樸。引導學生按總分順序看著板書連貫地說一段話。⑥讓學生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體會作者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3.從結(jié)構(gòu)出發(fā)。
有些課文中自然段的構(gòu)段方式基本相同。在教學中,以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為憑借進行整體教學。如:《新型玻璃》五個自然段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都是先點出這種新型玻璃的名稱,后寫特點,再講用途。教學時:①教師提問: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請大家各自讀課文,邊讀邊把這些玻璃的名稱畫下來。(夾絲網(wǎng)防盜玻璃、夾絲玻璃、變色玻璃、吸熱玻璃和消音玻璃)。②教師出示“新型玻璃名稱、特點、用途”的表格,讓學生分小組讀課文,邊讀邊展開討論,在書上劃下相關詞句。③請學生逐段讀課文,讀一段說一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再請學生上臺填表。④布置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后選擇某種新型玻璃用自己的話以第一人稱向大家介紹特點和用途,師生評議。
4.從角色出發(fā)。
有些課文以角色的對話形式表現(xiàn)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在教學中,拎出課文中出現(xiàn)的幾個角色,分角色讀對話,在讀中感悟。如:《落花生》一文,角色之間的對話是整體教學的切入口。教學時:①讓學生讀讀課文,讀后引導學生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四要素說出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②大家怎么討論的?請同學們分角色讀人物對話。③爸爸認為花生的好處是什么?請大家反復閱讀父親說的“花生的好處很多”這一段話。邊讀邊思考:父親將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在哪一點上贊美了花生?在讀中,教師點撥學生邊讀邊體會兩者最大的不同點,在比較中感悟花生的品格。歸納出贊美了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獻的品格。④讓學生自由讀爸爸和我的對話,讀后完成課后兩個練習填空。讓學生聯(lián)系這兩句話說說爸爸對孩子們的“希望”是什么。學生各抒己見:(爸爸希望孩子們向花生學習;爸爸希望孩子們做對別人有用的人,不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爸爸希望孩子們能謙虛,不炫耀自己………)教師適時評價。⑤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并說說學了這課后有什么感受?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第10篇
閱讀提示:本篇共計1788個字,預計看完需要5分鐘,共有176位用戶關注,44人點贊!
一、比較性閱讀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睆恼Z文教學方面看,比較法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方法。比較可以使學生在學新課時聯(lián)系舊課,實現(xiàn)學習過程的正遷移,開闊視野,啟發(fā)思路的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體裁相同而主題不同的文章,主題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文章,同一體裁、主題而選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比較性閱讀來了解其內(nèi)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級的《小英雄雨來》和《少年閏土》,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后,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的體裁都是小說,但可以跨越時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題。前者反映抗日戰(zhàn)爭時期,表現(xiàn)的是抗日根據(jù)地的兒童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優(yōu)秀品質(zhì);而后者反映的時代則比前者早,表現(xiàn)的是農(nóng)村少年閏土知識豐富、聰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魯班學藝》與《景陽岡》,同寫人,都是表現(xiàn)了“技藝高超”這一主題;魯班手藝高強,武松武藝高強,但體裁不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自讀、分析,便會得出結(jié)論:要反映相同的主題,可以選用不同的體裁?!遏敯鄬W藝》采用民間故事的形式,可以達到目的;而《景陽岡》則運用小說這一形式,同樣達到目的。再如《小音樂家揚科》和《凡卡》都是小說,都是通過描寫舊時代兒童的悲慘遭遇來揭露舊制度的罪惡,但選材不同。圍繞選材的問題,學生反復誦讀兩篇小說,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樂家揚科》選材于波蘭,以小揚科有音樂天才,卻因為喜愛音樂而受到死亡威脅被迫從農(nóng)村來到城里當學徒,但仍然過著苦難的生活為材料。上述閱讀,學生在比較中學會辨別,在比較中抓住特點,在比較中培養(yǎng)了能力,可謂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閱讀
教師根據(jù)一定的目的要求,向?qū)W生明確提出若干個帶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以自讀的形式循文求義: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劃出要點,以便在課堂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求解性閱讀。這種閱讀能否解決問題,關鍵在于教師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過易,缺乏思考性,學生往往會覺得“易如反掌”;過難,思而不得,讀而不知所措,學生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喪失自讀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難易程度。如果課文確實較難理解,則可以提出幾個階梯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求正確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學生對問題產(chǎn)生興趣,似有所悟,躍躍欲試,甚至自發(fā)展開討論,這就更能促進求解性閱讀的自覺進行。在教《田忌賽馬》時,可以先板書出幾道思考題讓學生自讀:1)為什么第一輪比賽田忌輸了,而第二輪比賽卻贏了?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你讀了這個故事后有什么啟發(fā)?學生根據(jù)思考題,認真閱讀課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輸后贏的原因是他能隨機應變(調(diào)換馬出場順序),還懂得了在對抗性競爭中,勝敗的因素有時不光是物質(zhì)條件,策略的優(yōu)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三、質(zhì)疑性閱讀
小學生經(jīng)過幾年的啟蒙教育,已經(jīng)走出了思維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們不僅有了完全屬于他們自己的思維的綠洲,智能的園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質(zhì)疑問難的基本素質(zhì)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具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自覺性、科學性。開始,學生可能提出什么問題,教師可作示范性提問;當他們能提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決不譏笑其膚淺、簡單,挫傷了他們自讀質(zhì)疑的積極性。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如果能提出一些質(zhì)量較高的問題時,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質(zhì)疑性閱讀的目的,在于通過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弄清字、詞的確切意思,用法以大至篇章結(jié)構(gòu),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由教師選擇歸納成若干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如學習《將相和》,學生通過閱讀,提出下列疑問:這篇課文的前兩個故事表面上是秦王與藺相如唇槍舌劍的斗爭,實際上是什么和什么斗爭?是屬于哪一方面的斗爭?文中的三個故事都表現(xiàn)了藺相如的什么品質(zhì)?大家通過爭論、辯解,學生了解了歷史,秦王與藺相如之斗,實際上是秦國與趙國之斗,是屬于外交上的斗爭,三個故事都表現(xiàn)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可貴品質(zhì)。質(zhì)疑性閱讀是較高層次的閱讀,在質(zhì)疑性閱讀中,解疑是最關鍵的舉足輕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決定著質(zhì)疑性閱讀的效果。因此,教師要講求“技法”去引導學生釋疑。有些疑點對于小學生如同“八卦陣”,學生鉆進了,但沒有教師的指引是鉆不出來的。然而,引導歸引導,學生終究要自己“鉆出來”,而且也只有學生自己“鉆出來”才能識破迷津,走出迷魂陣。對這一類疑點,有的給予點撥即可,有的應提供思路,還有的則不僅要扶“上馬”,還應“送一程”。